鹤壁兴瑞仪器

鹤壁兴瑞仪器

多年煤质化验仪器设备专业供应商
行业诚信企业、质量、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17739267009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基础知识

GB/T 476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8来源:鹤壁兴瑞仪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GB/T 476

Ultimate analysis of coal

本标准参照采用了国际标准1SO625:1975(E)《煤和焦炭碳和氢测定方法利比西法》和ISO 333:1983(E)《煤氮测定方法半微量开氏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和水煤浆中碳、氢、氮含量的测定方法和氧含量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无烟煤和水煤浆。

2 引用标准

GB211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218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3 碳和氢的测定

3.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或水煤浆在氧气流中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二氧化碳吸收剂吸收,由吸收剂的增重计算煤中碳和氢的含量。煤样中硫和氯对测定的干扰在三节炉中用铬酸铅和银丝卷消除,在二节炉中用高锰酸银热解产物消除。氮对碳测定的干扰用粒状二氧化锰消除。

3.2 试剂和材料

3.2.1 碱石棉:化学纯,粒度1~2 mm;或碱石灰(HGB3213):化学纯,粒度0.5~2mm。

3.2.2 无水氯化钙(HGB3208):分析纯,粒度2~5mm;或无水过氯酸镁;分析纯,粒度1~3mm。

3.2.3 氧化铜(HGB3438):分析纯,粒度1~4mm,或线状(长约5mm)。

3.2.4 铬酸铅(HG3—1071):分析纯,粒度1~4mm。
制法:将市售的铬酸铅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挤压成行,放入马弗炉中,在850℃下灼烧2小时,取出冷却后备用。

3.2.5 银丝卷:丝直径约0.25mm。

3.2.6 铜丝卷:丝直径约0.5mm。

3.2.7 氧气:99.9%,不含氢,氧气瓶需配有可以调节流量的带减压阀的压力表(可使用医用氧气吸入器)。

3.2.8 三氧化钨:化学纯。

3.2.9 粒状二氧化锰:用化学纯硫酸锰(HG 3—1081)和化学纯高锰酸钾(GB643)制备。

制法:称取25g硫酸锰(MnSO4·5H2O),溶于500mL 蒸馏水中,另称取16.4g 高锰酸钾,溶于300mL 蒸馏水中,分别加热到50~60℃。然后将高锰酸钾溶液慢慢注入硫酸锰溶液中,并加以剧烈搅拌。之后加入10mL、(1+1)硫酸(GB625,化学纯),将溶液加热到70~80℃并继续搅拌5min,停止加热,静置2~3h。用热蒸馏水以倾泻法洗至中性,将沉淀物移至漏斗过滤,然后放入干燥箱中,在150℃左右干燥,得到褐色、疏松状的二氧化锰,小心破碎和过筛,取粒度0.5~2mm的备用。

3.2.10 氧化氮指示胶:

制法:在瓷蒸发皿中将粒度小于2mm 的无色硅胶40g和浓盐酸30mL搅拌均匀。在沙浴上把多余的盐酸蒸干至看不到明显的蒸气逸出为止。然后把硅胶粒浸入30mL、10%硫酸氢钾溶液中,搅拌均匀取出干燥。再将它浸入30mL、0.2%的雷伏奴耳(乳酸-6,9-二氨基-2-乙氧基吖啶)溶液中,搅拌均匀,用黑色纸包好干燥,放在深色瓶中,置于暗处保存,备用。

3.2.11 高锰酸银热解产物:当使用二节炉时,需制备高锰酸银热解产物。

制法:称取100g 化学纯高锰酸钾(GB643),溶于2L蒸馏水中,另取107.5g化学纯硝酸银(GB670)先溶于约50mL蒸馏水中,在不断搅拌下,倾入沸腾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搅拌均匀,逐渐冷却,静置过夜。将生成的具有光泽的、深紫色晶体用蒸馏水洗涤数次。在60~80℃下干燥4h。将晶体一点一点地放在瓷皿中,在电炉上缓缓加热至骤然分解,得疏松状、银灰色产物,收集在磨口瓶中备用。未分解的高锰酸钾不宜大量贮存,以免受热分解。

3.2.12 硫酸:化学纯。

3.2.13 带磨口塞的玻璃管或者小型干燥器(不放干燥剂)。

3.3 仪器、设备

3.3.1 碳氢测定仪

碳氢测定仪包括净化系统、燃烧装置和吸收系统三个主要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碳氢测定仪示意图

1—气体干燥塔;2—流量计;3—橡皮帽;4—铜丝卷;5—燃烧舟;6—燃烧管;7—氧化铜;8—铬酸铅;9—银丝卷;10—吸水U形管;11—除氮U 形管;12—吸二氧化碳U形管;13—保护用空U形管;14—气泡计;15—三节电炉及控温装置。

3.3.1.1 净化系统:包括以下部件:

a.气体干燥塔:容量500mL2个,一个上部(约2/3)装氯化钙(或过氯酸镁),下部(约1/3)装碱石棉(或碱石灰);另一个装氯化钙(或过氯酸镁);

b.流量计:量程0~150mL/min。

3.3.1.2 燃烧装置:由一个三节(或二节)管式炉及其控制系统构成,主要包括以下部件:

a.电炉:三节炉或二节炉(包括双管炉或单管炉),炉膛直径约35mm;

三节炉:第一节长约230mm,可加热到850±10℃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节长330~350mm,可加热到800±10℃;第三节长130~150mm,可加热到600±10℃。

二节炉:第一节长约230mm,可加热到800±10℃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节长130~150 mm,可加热到500±10℃。

每节炉装有热电偶,测温和控温装置。

b.燃烧管:瓷、石英、刚玉或不锈钢制成,长1100~1200mm(使用二节炉时,长约800mm),内径20~22mm,壁厚约2mm;

c.燃烧舟:瓷或石英制成,长约80mm;

d.橡皮帽(最好用耐热硅橡胶)或铜接头。

e.镍锘丝钩:直径约2mm,长约700mm,一端弯成钩。

3.3.1.3 吸收系统:包括以下部件:

a.吸水U形管:如图2所示,装药部分高100~120mm,直径约15mm,进口端有一个球形扩大部分,内装无水氯化钙或无水过氯酸镁。

b.二氧化碳吸收管:2个,如图3 所示。装药部分高100~120mm,直径约15mm,前2/3装碱石棉或碱石灰,后1/3装无水氯化钙或无水过氯酸镁。

图2吸水U形管

图3 二氧化碳吸收管(或除氮U形管)

c.除氮U形管:如图3所示。装药部分高100~120mm,直径约15mm,前2/3装二氧化锰,后1/3装无水氯化钙或无水过氯酸镁。

d.气泡计:容量约10mL,内装浓硫酸。

3.3.2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3.3.3 带磨口塞的玻璃管或小型干燥器(不装干燥剂)。

3.4 试验准备

3.4.1 净化系统各容器的充填和连接

在3.3.1.1 条所述净化系统各容器中装入相应的净化剂,然后按图1 顺序将各容器连接好。

氧气可由氧气瓶通过可调节流量的减压阀供给。为指示流速,在两个干燥塔之间接入一个流量计。净化剂经70~100次测定后,应进行检查或更换。

3.4.2 吸收系统各容器的充填和连接

在3.3.1.3 条所述吸收系统各容器中装入相应的吸收剂,然后按图1 顺序将各容器连接好。吸收系统的末端可连接一个空U 形管(防止硫酸倒吸)和一个装有硫酸的气泡计。如果作吸水剂用的氯化钙含有碱性物质,应先以二氧化碳饱和。然后除去过剩的二氧化碳。处理方法如下:

把无水氯化钙破碎至需要的粒度(如果氯化钙在保存和破碎中已吸水,可放入马弗炉中在约300℃下灼烧1h)装入干燥塔或其他适当的容器内(每次串联若干个)。缓慢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3~4h,然后关闭干燥塔,放置过夜。通入不含二氧化碳的干燥空气,将过剩的二氧化碳除尽。处理后的氯化钙贮于密闭的容器中备用。当出现下列现象时,应更换U 形管中试剂:

a.吸水U形管中的氯化钙开始溶化并阻碍气体畅通;

b.第二个吸收二氧化碳的U形管做一次试验、其质量增加达50mg 时,应更换第一个U 形管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剂;

c.二氧化锰一般使用50次左右应进行检查或更换。

上述U形管更换试剂后,应以120mL/min的流量通入氧气待质量恒定后方能使用。

3.4.3 燃烧管的填充

使用三节炉时,按图4 填充:

图4 三节炉燃烧管填充示意图

1,2,4,6—铜丝卷;3—氧化铜;5—铬酸铅;7—银丝卷

首先制做三个长约30mm 和一个长约100mm 的丝直径约0.5mm铜丝卷,直径稍小于燃烧管的内径,使之既能自由插入管内又与管壁密接。制成的铜丝卷应在马弗炉中于800℃左右灼烧1h 后再用。

燃烧管出气端留50mm空间,然后依次充填30mm 丝直径约0.25mm银丝卷,30mm铜丝卷,130~150mm(与第三节电炉长度相等)铬酸铅(使用石英管时,应用铜片把铬酸铅与管隔开),30mm铜丝卷,330~350mm(与第二节电炉长度相等)粒状或线状氧化铜,30mm铜丝卷,310mm 空间(与第一节电炉上燃烧舟长度相等)和100mm铜丝卷。燃烧管两端装以橡皮帽或铜接头,以便分别同净化系统和吸收系统连接。橡皮帽使用前应预先在105~110℃下干燥8h左右。

燃烧管中的填充物(氧化铜、铬酸铅和银丝卷)经70~100次测定后应检查或更换1) 。

注:1)下列几种填充剂经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氧化铜用1mm孔径筛子筛去粉末,筛上的氧化铜备用;铬酸铅可用热的稀碱液(约5%氢氧化钠溶液)浸渍,用水洗净、干燥,并在500~600℃下灼烧0.5h 以上后使用;银丝卷用浓氨水浸泡5min,在蒸馏水中煮沸5min,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再用。

使用二节炉时按图5 填充:

首先制成两个长约10mm和一个长约100mm 的铜丝卷,再用3~4层100目铜丝布剪成的圆形垫片与燃烧管密接,用以防止粉状高锰酸银热解产物被氧气流带出,然后按图5装好。

图5 二节炉燃烧管填充示意图

1—橡皮帽;2—铜丝卷;3—铜丝布圆垫;4—保温套管;5—高锰酸银热解产物;6—瓷舟

3.4.4 炉温的校正

将工作热电偶插入三节炉的热电偶孔内,使热端稍进入炉膛,热电偶与高温计连接。将炉温升至规定温度,保温1h。然后将标准热电偶依次插到空燃烧管中对应于第一、第二、第三节炉的中心处(注意勿使热电偶和燃烧管管壁接触)。调节电压,使标准热电偶达到规定温度并恒温5min。记下工作热电偶相应的读数,以后即以此为准控制温度。

3.4.5 测定仪整个系统气密性检查

将仪器按图1所示连接好,将所有的U形管磨口塞旋开,与仪器相连,接通氧气,调节氧气流量约为120ml/min,然后关闭靠近气泡计处U形管磨口塞,此时若氧气流量降至20mL/min以下,表明整个系统气密,否则逐个检查U形管的各个磨口塞,查出漏气处,予以解决。

注意:检查气密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U形管磨口塞因系统压力过大而弹开。

3.4.6 测定仪可靠性检验

为了检查测定仪是否可靠性,可称取0.2g标准煤样,称准至0.0002g,进行碳氢测定。如果实测碳氢值与标准煤样的差值不超过标准煤样规定的不确定度,表明测定仪可用,否则查明原因并纠正后才能进行正式测定。

3.4.7 空白试验

将装置按图1 连接好,检查整个系统的气密性,直到每一部分都不漏气以后,开始通电升温,并接通氧气。在升温过程中,将第一节电炉往返移动几次,并将新装好的吸收系统通气20min左右。取下吸收系统,将各U形管的磨口塞关闭,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min左右,称量。当第一节达到并保持850±10℃,第二节炉达到并保持在800±10℃,第三节炉达到并保持在600±10℃后,开始作空白试验。此时将第一节炉移至紧靠第二节炉,接上已经通气并称量过的吸收系统。在一个燃烧舟上加入三氧化钨(数量和煤样分析时相当)。打开橡皮帽,取出铜丝卷,将装有三氧化钨的燃烧舟用镍铬丝推至第一节炉入口处,将铜丝卷放在燃烧舟后面,套紧橡皮帽,接通氧气,调节氧气流量为120mL/min。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通气23min,将炉子移回原位。2min 后取下U形管,将磨口塞关闭,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称量。吸水U 形管的质量增加数即为空白值。重复上述试验,直到连续两次所得空白值相差不超过0.0010g,除氮管、二氧化碳吸收管最后一次质量变化不超过0.0005g为止。取两次空白值的平均值作为当天氢的空白值。

在做空白试验前,应先确定燃烧管的位置,使出口端温度尽可能高又不会使橡皮帽热分解。如空白值不易达到稳定,则可适当调节燃烧管的位置。

3.5 分析步骤

3.5.1.1 将第一节炉温控制在850±10℃,第二节炉温控制在800±10℃,第三节炉温控制在600±10℃,并使第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

3.5.1.2 在预先灼烧过的燃烧舟中称取粒度小于0.2mm 的空气干燥煤样或水煤浆0.2g,准确至0.0002g,并均匀铺平。在煤样上铺一层三氧化钨。可把燃烧舟暂存入专用的磨口玻璃管或不加干燥剂的干燥器中。

3.5.1.3 接上已称量的吸收系统,并以120mL/min的流量通入氧气。打开橡皮帽,取出铜丝卷,迅速将燃烧舟放入燃烧管中,使其前端刚好在第一节炉口。再将铜丝卷放在燃烧舟后面,套紧橡皮帽,保持氧气流量为120m L/min。1min 后向净化系统方向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的一半进入炉子。过2min,使燃烧舟全部进入炉子。再过2min,使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保温18min后,把第一节炉移回原位。2min后,取下吸收系统,将磨口塞关闭,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称量(除氮管不称量),第二个二氧化碳U形管质量变化小于0.0005g,计算可忽略。

3.5.2 也可使用二节炉进行碳、氢测定。此时第一节炉控温在800±10℃,第二节炉控温在500±10℃,并使第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每次空白试验时间为20min。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时,保温13min,其他操作同第3.4.5、3.5.1、3.5.2和3.5.3条。

3.5.5 为了检查测定装置是否可靠,可称取0.2~0.3g 分析纯蔗糖(HG3—100)或分析纯苯甲酸(HG3—987),加入20~30mg 纯“硫华”进行3次以上碳、氢测定。测定时,应先将试剂放入第一节炉炉口,再升温,且移炉速度应放慢,以防标准有机试剂爆燃。如实测的碳、氢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差值,氢不超过±0.10%,碳不超过±0.30%,并且无系统偏差,表明测定装置可用,否则须查明原因并彻底纠正后才能进行正式测定。如使用二节炉,则在第一节炉移至紧靠第二节炉5min以后,待炉口温度降至100~200℃,再放有机试剂,并慢慢移炉,而不能采用上述降低炉温的方法。

3.6 分析结果的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碳氢含量按下式计算:

3.7 碳、氢测定的精密度碳、氢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表1 规定。

4 氮的测定

4.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加入混合催化剂和硫酸,加热分解,氮转化为硫酸氢铵。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把氨蒸出并吸收在硼酸溶液中,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用去的硫酸量计算煤中氮的含量。

4.2 试剂

4.2.1 混合催化剂:将分析纯无水硫酸钠(HG3—123)32g、分析纯硫酸汞5g和分析纯硒粉(HG3—926)0.5 g 研细,混合均匀备用。

4.2.2 铬酸酐(HG3—934):分析纯。

4.2.3 硼酸(GB628):分析纯,3%水溶液,配制时加热溶解并滤去不溶物。

4.2.4 混合碱溶液:将分析纯氢氧化钠(GB629)37g 和化学纯硫化钠(HG3—905)3g 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100mL 溶液。

4.2.5 甲基红和亚甲基蓝混合指示剂:

a.称取0.175g 分析纯甲基红(HG3—958),研细,溶于50mL95%乙醇(GB679)中。

b.称取0.083g亚甲基蓝(HGB3364),溶于50mL95%乙醇(GB679)中。将溶液a和b分别存于棕色瓶中,用时按(1+1)混合。混合指示剂使用期不应超过1周。

4.2.6 蔗糖(HG3—1001):分析纯。

图 6 铝加热体

图 7 蒸馏装置

1—锥形瓶;2—橡皮管;3—直形玻璃冷凝管;4—开氏瓶;5—玻璃管;6—开氏球;7—橡皮管;

8—夹子;9、10—橡皮管和夹子;11—圆底烧瓶;12—电炉

4.3 仪器、设备

4.3.1 开氏瓶:容量50mL和250mL。

4.3.2 直形玻璃冷凝管:长约300mm。

4.3.3 短颈玻璃漏斗:直径约30mm。

4.3.4 铝加热体:规格参照图6,使用时四周围以绝热材料,如石棉绳等。

4.3.5 开氏球。

4.3.6 圆盘电炉:带有调温装置。

4.3.7 锥形瓶:容量250mL。

4.3.8 圆底烧瓶:容量1000mL。

4.3.9 电炉。

4.3.10 微量滴定管:10mL,分度值为0.05mL。

4.4 分析步骤

4.4.1 在薄纸上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0.2g,准确至0.0002g。把煤样包好,放入50mL开氏瓶中,加入混合催化剂2g 和浓硫酸(相对密度1.84)5mL。然后将开氏瓶放入铝加热体的孔中,并用石棉板盖住开氏瓶的球形部分。在瓶口插入一小漏斗,防止硒粉飞溅。在铝加热体中心的小孔中放温度计。接通电源,缓缓加热到350℃左右,保持此温度,直到溶液清澈透明,漂浮的黑色颗粒完全消失为止。遇到分解不完全的煤样时,可将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磨细至0.1mm以下,再按上述方法消化,但加入铬酸酐0.2~0.5g。分解后如无黑色粒状物且呈草绿色浆状,表示消化完全。

4.4.2 将冷却后的溶液,用少量蒸馏水稀释后,移至250mL开氏瓶中。充分洗净原开氏瓶中的剩余物,使溶液体积约为100mL。然后将盛溶液的开氏瓶放在蒸馏装置上准备蒸馏。蒸馏装置如图7 所示。

4.4.3 把直形玻璃冷凝管的上端连接到开氏球上,下端用橡皮管连上玻璃管,直接插入一个盛有20mL、3%硼酸溶液和1~2 滴混合指示剂的锥形瓶中。玻璃管浸入溶液并距离底约2mm。

4.4.4 在250mL 开氏瓶中注入25mL混合碱溶液,然后通入蒸汽进行蒸馏,蒸馏至锥形瓶中溶液的总体积达到80mL为止,此时硼酸溶液由紫色变成绿色。

4.4.5 蒸馏完毕后,拆下开氏瓶并停止供给蒸汽。插入硼酸溶液中的玻璃管内、外用蒸馏水冲洗。洗液收入锥形瓶中,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到溶液由绿色变成微红色即为终点。由硫酸用量(校正空白)求出煤中氮的含量。

空白试验采用0.2g蔗糖代替煤样,试验步骤与煤样分析相同。

注:每日在煤样分析前,冷凝管须用蒸汽进行冲洗,待馏出物体积达100~200mL 后,再做正式煤样。

4.5 分析结果的计算

4.6 氮测定的精密度

氮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表2规定:

5 氧的计算

6 结果换算

按下列公式可将空气干燥基的碳、氢、氮、硫、氧含量换算成收到基、干燥基和干燥无灰基的含量:

.当这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大于2%时,则

式中代表碳、氢、氮、硫或含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煤碳科学研究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归口并与云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43队共

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纲才、王广育、马尊美。

本标准委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分享到:0 用手机看
GB/T 476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拍下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观看此页面。